我所7位师生出席第6届国际土壤有机质大会(英国洛桑试验站)

1.    大会简况

6届国际土壤有机质大会于201793-8日在美丽的英格兰小城Harpenden市举行。会场设在国际著名长期农业生态试验地洛桑试验站(Rothamsted Research Center)。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土壤:有机质的角色”(Healthy Soil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role of SOM)。本次会议也与英国土壤学会第70届年会串接。会议的东道主是英国洛桑研究中心。会议主席为洛桑中心Jennifer Dungait教授,其是国际上知名的土壤有机质研究专家,曾于2012年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is governed by accessibility not recalcitrance”,已被引300多次。为指导大会的学术活动及安排,大会邀请了全球权威的土壤学界专家构成了科学委员会(表1),帮助指导会议主题、交流活动的领域及报告学术性建设。

1 第六届国际有机质大会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和国家分布

Muhammed Arif

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

Johannes Lehmann

美国Cornell大学

Asmeret Asefaw Berhe

美国加州

Fanqiao Meng

中国农业大学

Ranjan Bhattacharya

印度国家农科院

Phil Murray

英国洛桑

Martin Blackwell

英国洛桑

Genxing Pan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

Pascal Boeckx

比利时鲁文

Mirjam Pulleman

荷兰瓦赫宁根

Kevin Coleman

英国洛桑

Tim Quine

英国Exeter大学

John Crawford

美国威斯康辛

Cornelia Rumpel

法国国家农业科研中心

Maria De Nobili

意大利(Udine)

Rolf Sommer

肯尼亚

Mark Farrell

英国威尔士

Johan Six

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

Iain Hartley

英国Stirling大学

Pete Smith

英国Aberdeen大学

Henry Janzen

加拿大农部试验所

Michael Schmidt

瑞士苏黎世

Karstan Kalbitz

荷兰Amsterdam大学

Diana Wall

美国Colorado州立大学

Yakov Kuzyakov

德国哥廷根大学

这次会议室继2015年德国 Gottingen会议后的土壤有机质科学领域的又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33人,来自全球44个国家,遍布世界各大陆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教育和研究机构,世界著名大学都派出了代表出席会议交流。时值德国土壤学会2017年会,来自德国的代表人数较往年明显减少。

这次会议与英国土壤学会年会衔接举行。东道主专门准备了洛桑试验站野外试验(Park Grass草地和Broadbalk农田试验方)和试验站土壤和植物样品长期保存库的观摩交流活动,分批安排了会议代表的午休间参观,安排了专人接待和讲解,并配送资料图解。此外,会议间还穿插了欧盟土壤学会志(EJSS)和原英国土壤学会会志,现土壤利用与管理杂志(SUM)宣讲和投稿说明会。另外,其大会还组织了土壤有机质研究技术和仪器设备及产品展示(设备和企业厂商展台)和土壤学杂志(EJSS, SUM等),共有巴斯夫公司等8家机构和企业参加了展示。

2.    大会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内容经过了东道主和科学委员会的多次交流和讨论。分别按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和展报等3种形式展开,其中大会报告包括会议全球要览报告(4个)和主题报告(7个)两部分(表2)。大会共邀请了11位国际土壤学特别是有机质研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做特邀大会报告,讨论全球关注问题和会议学术主题的研究进展及态势。

2 大会特邀报告及其来源

题目

报告者

单位

Global perspectives

SOM and soil security

Charles Rice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

Progress towards 4 per 1000 initiative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bad Chabbi

法国国家农业科研中心(INRA)

Creating a national-scale SOM inventory

B. Emmett

英国Bangor大学

Soi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G.Pan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

Theme talks

SOM in space and time – next generation of earth system models needs novel experiments to inform soil modules

M. W. I. Schmidt

瑞士苏黎世

Toward a new modelling paradigm – from turnover-defined to physically-defined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F. Cotrufo

美国Colorado州立大学

The soil matrix – Visualizing and quantifying microscale associations of organic and mineral components

I. Kögel-Knabner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Nearly two decades of stable isotope probing – So where are we now in using the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SOM cycling?

R. Evershed

英国Bristol大学

Soil organic matter – catalyst of soil health

H. Janzen

加拿大农部农业试验所

Managing decomposition

D. Hopkins

英国Gloucestershire

SOM in the Anthropocene

R. Lal

美国Ohio州立大学

这些主报告涉及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安全、千分之四土壤增碳计划、国家和区域尺度的土壤有机质清单、土壤环境保护等全球土壤重大问题或国际需求。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应邀作了“中国土壤环境保护行动”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中国政府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展现了土壤学特别是有机质研究的重要服务机遇和潜力。

大会学术交流主要按分组交流进行。分组报告主题分别为“模拟土壤有机质:从孔隙到气候变化、“土壤有机质研究法:解剖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研究法:定量土壤有机质库与通量”、“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健康:生物学互作”、“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健康:分解作用”以及“土壤有机质作为自然资产”等6大领域,且按关注问题分别设置3个分领域。注册后大会正式安排的口头报告总数170多个(不计特邀报告)、墙报230多个,分布于不同领域和主题(表3)。

36届国际土壤有机质大会的主题领域与分会场设置

领域分组

分领域报告分组

主持人

总数(O+P)

Modelling SOM: From soil pore to climatechange

2a: Soil self-organisation

2b合并

2+0

2b: Next generation SOM models

J. Crawford, R. Sommer

13+10

2c: C seques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P. Smith

20+39

Methods 1: Visualising SOM

3a: Visualising SOM at the soil pore scale

W. Otten

5+9

3b: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M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and persistence

A. A. Berhe

15+19

3c: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soil organic matter

K.Shepherd

5+7

Methods 2: Quantifying pools and fluxes of SOM

4a: Mass spectrometry – The key to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Black Box’

I. Bull,M. Farrell

8+9

4b: What is humified organic matter?

M. de Nobili

5+4

4c: Organic nutrients?

4a合并

2+9

Soil Health 1: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5a: Ecosystem engineers

J. Stroud

10+2

5b: Hot moments, hotspots and hotspheres

L. Baggs

15+5

5c: Biology of deep soils: The final frontier?

A.     Chabbi

5+10

Soil Health 2: The role of decomposition

6a: SOM decomposition: links between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 Hartley

15+27

6b: Managing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stabiliz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mproved soil health

M. Pulleman

27+47

6c: SOM in rice paddy systems

G. Pan

5+5

SOM as natural capital

7a: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OM policy

7c合并

1+2

7b: Management effects on SOM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 Rumpel

20+29

7c: Incorporating SOM into farming system evaluation

F. Meng

3+6

此外,还专门组织了一个面向青年科学家的优秀研究的闪捷报告会(Quick Fire Presentations)(表4),在全体大会上快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3分钟,提供年轻学者学术秀的舞台,对于年轻人增进了解、扩大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南京农业大学程琨博士有幸被遴选其中,做了“Size and drivers of the topsoil microbial biomass pool across China’s ecosystems”的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4 优秀青年科学家闪捷报告会

报告及来源单位

题目

代表领域分组

Kun Cheng (NJAU/China)

Size and drivers of the topsoil microbial biomass pool across China’s ecosystems

5a: Ecosystem engineers

T. Splettstoesser (Göttingen/DE

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s under Zea Mays - A field study

6a: SOM decomposition: links between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S. Sleutel

(Gent/Belgium)

Controls of organic N mineralization in paddy soil of Sri Lanka with spatial variation in edaphic factors

6c: SOM in rice paddy systems

L. Menichetti (Uppsala/Sweden)

The global weight of peatland conservation on C and N budgets: knowns and unknowns

7a: National & international policy

S. Buckingham (Edinburgh/UK )

Development of UK appropriate tier 2 soil carbon stock change:factors for grassland management

7b: Management SOM & ecosystem services

3.    会议收获和体会

1)本次会议是土壤有机质与土壤价值的学术盛餐。大会主报告高屋建瓴,前沿性与全球需求性十分突出。Rattan Lal,Charles Rice, Henry Janzen Abad Chabbi分别报告了土壤与人类发展、土壤与环境安全、有机质生态功能作用及其管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土壤增碳等问题的全球视角,提出了土壤有机质研究面向全球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服务于气候变化减缓、环境和生态安全、农业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D ChenuI. Kögel-Knabner等土壤有机质研究大咖论述了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功能的关系及其管理维护、有机质研究方法学从同位素标记与生物分子标记到质谱技术为主体的、多标记多方法集成以及显微鉴定技术基础上的微域标记定位技术和形态、分子及同位素结合的原位鉴定分区集成技术,这些方法的进展可以提供认识有机质、微生物和土壤基质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有机质土壤功能关系的发展逐渐将碳循环模拟引向以过程和功能关系为核心的模拟和模型构建,引向土壤团聚体微观尺度的碳更新、周转与碳循环及生物活性的联系,这是下一代土壤碳循环模型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的报告,充分反映了土壤有机质研究的微观过程和机制的深入和碳-生物-功能联系的宏观作用的模拟的两大趋势。其核心仍是在团聚体过程和效应的基础研究。出席本次大会,也使我所年轻一代土壤学工作者与国际大师有面对面的接触,见识了世界科学家对于土壤有机质奥秘的不懈追求,和国际学界对于基础土壤学的科学热情和探索土壤、保护土壤和管理的巨大热情和努力。

 2)国际土壤有机质研究的年轻学术队伍的快速成长。本次会议期间,年轻的博士生和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国际土壤有机质学研究的生力军。除了一批40岁上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外,报告者大多是新面孔,80年代后出生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一支活跃的学术队伍。本次会议,为了鼓励年轻人成长,科学委员会和分组主席在评选和确定遴选口头报告时已经适当向年轻新秀倾斜,要求年轻人占报告总数不少于40%,并专门另辟一个闪捷大会报告会,专门提供5位年轻学者面向全体大会报告他们的研究。锻炼他们在学术大会的学术讲演能力,展示其研究的活力。所幸,我所程琨博士被遴选为闪捷报告会首个报告。大会授权科学委员会成员在会议期间注意年轻人学术交流展示水平,6个口头报告分组评选2个优秀口头报告候选人,2个优秀墙报和候选人,对得票优胜者在闭幕式上予以表彰。遗憾地是,尚未有中国年轻学者获得这些殊荣。

     3)土壤有机质研究,仍是西方(欧美)国家占主导,但中国的影响已经明显提升。无论从大会报告、分组报告会以及报告数量的构成来看,还是从参会人员数量来看,土壤有机质研究人员最多和产出最多的前5位国家是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特别是新理论、新技术、新动态方面的主体报告,几乎全部来自欧美国家。可以看出,在土壤学,特别是有机质研究领域,主导研究发展的仍然是欧美等国家。本次会议出席的中国代表是历次会议最多的,总人数估计在40人左右(会议没有最终的统计),计有大会主题报告1个,分组口头报告共23个,占了全部口头报告的13%以上,与参会代表人数大致吻合。说明了中国土壤有机质研究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规模,也受到国际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及土壤学科,本次会议共出席代表7名,做大会特邀报告1个,口头报告4个(分别在有机质与土壤健康:生物学互作;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健康:分解作用的角色;有机质的自然价值以及闪捷报告等组),并且陆海飞、程琨的报告均为小组领头报告,潘根兴教授还主持水稻土有机质分会交流。这些说明了国际上对相关工作的重视以及已经有的有机质研究界的影响。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本次会议上中国有一半的报告(占中国总口头报告50%)是在“土壤健康:有机质分解的角色”主题分组中,而在技术性和前沿性更显明的模拟、可视化和生物学交互作用等分组领域几乎没有报告,说明了中国尚缺乏土壤有机质的基础和前沿性研究,这是与国际趋势或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方面,这是中国需要迎头赶上的。另外,本次会议中,至少有4个口头报告报告人不能到场报告,甚至在年轻人的闪捷报告大会,一位中国报告者没有能事先通知主办方,临场缺席,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还看到一位国外学者为不止一个缺席的中国报告代做讲演,有些报告提交者还是中国知名专家,临场未能到会交流,对我国的科学诚信构成了很大的影响。说明中国科学走向世界,需要我们自身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树立科学诚信,快速融于国际发展大潮。

4) 会议组织及其成效。本次会议的组织值得我们学习。其一,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会议组织专业化、商业化和开放化。会议的组织事务全程由德国专业会展公司Inventus承担,网站建设、报名、提交、报告和注册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主办方几乎不用安排会务,现场的会务主要是会场报告秩序。有条不紊,高效规范。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在中国经常会发生的申请减免注册费、要求到场临时做报告等事宜);其二,充分发挥国际委员会的作用,会议的主题,分组和口头报告的遴选,事先都发给科学委员会成员,进行提议、推荐、审阅、评选或提名,然后在通过组织委员会决断实施,发挥了学术民主,保证了代表性和多样性;其三,会议的学术产业链式组织和影响的传播。会议结束紧接着是英国土壤学会年会,BSF公司产品推介会,专门的有机质研究方法小型研讨会,以及欧盟土壤学会志(EJSS)和土壤利用与管理(SUM)(原英国土壤学会会志)等杂志的推介说明会,该两个杂志专门为会议开辟特稿专刊(Special issues, 介绍了投稿要求和时间节点。会议交流报告将在自愿投稿基础上,分别择优发表于欧盟土壤学会志和土壤利用和管理,得到广泛传播。这些活动一方面作为本次会议学术成果的延伸推广和追踪报道,另一方面也对于参会者,特别是年轻人展现了土壤有机质对于产业、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展现了学术研究与企业、社会的结合的必要性和推介途径。SUM杂志主编特别邀请潘根兴教授撰文介绍中国土壤环境保护行动及其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本次会议可以说是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的最新集合号,学术内容广泛新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学术辐射深远,必将在国际土壤有机质研究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通过出席本次会议,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有机质研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推动土壤学研究更深、更广地融入国际一流,更强、更活地服务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附会议活动照片如下。相关的图片和学术介绍见另行上传的PPT文件。

潘根兴教授特邀报告中

陆海飞博士生在口头报告中。

李恋卿教授在口头报告中。

程琨老师口头报告中

郑聚锋老师墙报交流中

卞荣军老师墙报交流中

丁元君博士墙报交流中

 

附:相关图片和学术介绍PPT文件:SOM总结 



| 发布时间:2017-10-13    查看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