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简介

附:本所英文简介PDF下载:description of IREEA 2014.pdf

 
概况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由农业部批准设立。该研究所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土壤和生态学家黄瑞采教授。该所依托于南京农业大学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基础与优势,立足我国南方,面向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着力构建以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团队,积极从事我国农业发展中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及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探索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技术,并为国家和国际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是国务院第四至六届学科评议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召集人单位,在农业生物地学、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低碳绿色农业技术等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和地位。
研究领域与方向

    近十年来,该所的主要科学研究领域是:(1)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农产品食物安全;(2)农田碳循环与温室气体过程,(3)农田固碳减排与农业碳管理和(4)生物质炭与新型绿色农业技术等主要方面。近5年来,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引入地球生物学的新思路,主攻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农田重金属污染与食物安全风险治理、生物质废弃物炭化与生物质炭资源化利用与新技术开发,农业固碳减排与低碳农业设计和技术开发。目前的研究深入到微生物作用机理与生物技术应用,有机质分子化学与纳米颗粒表面反应,以及应用这些原理的环境工程方法与生态工程技术,在农业碳计量与模型,有机碳固定及其生态功能,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设计与专利技术开发等领域有长足发展。在农产品低碳标签、低产土壤快速培肥、盐碱土快速改良、污染土壤重金属治理以及低碳缓释高效有机无机复合缓释肥等方面具备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在农田土壤C-N循环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稻田土壤重金属积累与食物安全风险、生物质炭农业应用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地位,特别是生物质炭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居于全球领先水平,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参编和审核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农业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潜力的报告。在上述领域该团队一直起着引领作用,先后发起和主办农业非点源污染、农田土壤碳动态与固碳、土壤有机质动态、生物质炭与绿色农业等国际会议4次,发起和主持香山科学会议3次,主办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暑期学校1次,生物质炭生产、检测和应用国际培训班2次。先后主持和共同主持欧盟生物质炭土壤应用专门讨论会3次,即将共同主持世界土壤学大会生物质炭与土壤专场讨论会(2014年韩国济州岛)。

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

    该所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二级学科)和生态学、农业水土工程二级学科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同时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队伍规模较大,培养质量较高,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达50多人,其中博士约占2/5, 外国留学生占1/5。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的外国博硕士研究生来自非洲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还接受多名英国、德国、俄罗斯、越南等短期访学研究生。研究生国际合作活跃,平均每年派出研修访学研究生3-6人月,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多次。近年来,在读期间平均发表SCI科研学术论文人均1.9篇,先后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项,《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获全国研究生教育推荐教材。优秀研究生的待遇优厚,并设有企业奖学金多项,在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拜尔福生物科技公司、怀来盛唐葡萄庄园有限公司、江苏森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田娘农业科技公司设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习和工作条件居同类学科国内领先水平。

    毕业研究生受到社会和各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主要去向为农业高校、国家或省级农业或环境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去向多为地市级农业或环境研究机构、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农业、肥料、环境技术等企业研发机构,毕业生就业率100%。

 

承担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本所承担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3项,科技部“863”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西部生态环境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教育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地调局和江苏省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 项,国家外专局引进国际智力高端项目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项目1项,年平均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10年来,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其中在Global Change Biology、Biogeochemistry、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Bio-Resources和Plant and Soil等本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约50多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收录,其中关于稻田重金属污染与稻米食物安全的成果被网络转载数十万次。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报待审查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2项。研究成果获200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 “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2012年通过教育部鉴定。

 

目前,主持的主要在研科研项目有:

      1,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项目1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研究”;

     2,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项目课题1项,“秸秆移动床热解炭化多联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关键技术研究“;

      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大项目1项,“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技术途径及潜力分析评价”;

      4,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转化与示范”;

      5, 科技部农业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农田固碳减排技术--“旱地生物质炭应用技术”。

 

人员结构与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人员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主要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如下:潘根兴教授(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科学家)、李恋卿教授(土壤肥料学、土壤环境污染及治理)、丁启朔教授(农业工程与土壤工程)、陈效民教授(土壤水环境与水土工程),郑金伟副教授(农业微生物、碳标签),郑聚锋副教授(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张旭辉副教授(土壤学-土壤碳循环)、李坤权副教授(生物质炭环境材料及应用)等。以本团队为核心的土壤学科梯队于2005年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科研基地条件及国际合作

    该所技术力量雄厚,装备精良,科学研究条件良好,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以上。配备有Agilent GC 两台,WATERS HPLC两台,Jena 和Shimazu TOC仪各1台,Biolog Ⅱ微生物群落自动分析仪1台,Vario Max CNS元素分析仪1台, Varian 和TAS-986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各1台,F-610原子荧光光谱仪1台,Beckman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和Sovant大容量冷冻干燥仪1台,野外采样车和荷兰Eickjelkamp系列土壤采样装置1套等,野外工作装备齐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具备BIO-Rad系列的DNA提取、PCR扩增、DGGE电泳仪,凝胶成像等设备,学校的实验中心和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可提供各种电子显微镜、生物学精良设备等条件。

    本所在山西建有生物质炭旱地土壤培育与高产示范基地、河南商丘建有秸秆生物质炭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江苏常熟建有农业与气候变化野外研究基地、在安徽池州建有生物质炭肥料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在江苏南通市建有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工程中心等。

    与美国Colorado大学在农业温室气体计量与模型、与意大利Naples大学土壤有机质超分子结构、与德国GFZ地学中心在农业碳水耦合利用、与苏格兰乡村学院在低碳农业技术和与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在环境技术以及以色列农业研究中心等在生物质炭生物化学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和研究生交换机制。


   联系地址:南京市卫岗1号  邮编:210095    电话/传真:025-84396027
   所       长:潘根兴教授    E-mail: pangenxing@aliyun.com.cn

| 发布时间:2015-11-01    查看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