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潘根兴教授出席联合国公共信息/非政府组织第60届年会归来,以下为本次年会简介。
一.大会概况
本年度联合国公共信息与非政府组织大会市联合国成立以来的第60届大会于2007年9月3日到7日在联合国大厦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对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关注,本会主要是讨论一些应对的解决方案,帮助有关团体采取可实施或者可参与的措施。将气候变化的认识建立在为着一个更好的地球和更好的人类未来的朴实的习惯和生活中。参会代表:2000个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社会团体,代表了80多个国家。开幕式于2007年9月5日在联合国大会场(General Assembly)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 K Akasaka致欢迎词。61届联大主席H R Al-Khalifa女士代表联大致词祝贺开幕并表达了联合国的期望。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协商会议主席R Bloem,联合国公共信息和非政府组织执委会主席J Kirby女士,本届DPI/NGO大会主席R Jordan先生分别作了欢迎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A Steiner博士详细作了议题报告。开幕式在隆重而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闭幕式上IPCC主席R K Pachauri博士对大会的成效进行了总结,通过了非政府组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后宣言。会议的达成的共识是:作为地球(村)的公民,也为了我们的后代考虑,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探索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办法,有义务去采取有效的,日常的(生产和工作)和有意义的行动。 现在我们行动起来去影响当前,计划一个更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犹为未晚。
本次会议的形式是大会(2个大会场(开幕和闭幕),7个圆桌会议(Roundtables) 和33个午间研讨会,还有自发的有关信息发布会。午间研讨会是参会的有关组织注册申请召开的特定主题的研讨会,中国科协申请举办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大会和圆桌会议的报告者是联合国有关部门、有关国家政府和非政府代表以及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学界。
(一)7个圆桌会议的议题分别是:
1, 气候变化:科学证据(Climate Chang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由纽约时报记者A Ravkin先生主持。IPCC第三次和第四次评估报告总召集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学与国际事务教授Michael Oppenheimer博士,中国国家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振林博士,马达加斯加国家气象局NRaholijao博士分别作全球和区域(国家)尺度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的评价报告。提问时采用预先准备的纸条和网络提问。
这个报告展示了温室气体释放的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不断增加,各地观察到的大气平均CO2浓度仍不断上升,全球变暖已不可避免地加剧,海平面也在上升中。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预测了不同情形下这些气候参数的未来加剧趋势,预测到极端气候、强烈的风暴潮和异常天气(如飓风等)仍将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所有人的生活。这些科学证据应该能唤醒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缓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各种影响。
2, 原住民,文化与传统,. 气候变化对原住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成为未来强烈气候变化的牺牲品。
3, 水安全与气候变化(Water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4, 应对气候变化:优化土地利用实践。
5, 能源经济、政策与气候变化;
6, 机制建设:在更加协调而团结的联合国框架内国际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协调协议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协调国际社会为着控制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责任。
7, 可持续发展、可计量与人文标准
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气候变化与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财富加剧资源缺乏、并进一步诱发或加剧武装冲突、国际犯罪和大规模移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义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保证后代有足够的能力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又充足的资源利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少进一步的环境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午间研讨会(33个),这里列出了31个:
1, 围绕气候变化的全球和局地战略行动;
2, 水安全和气候变化
3, 气候变化对手高水位威胁地区的儿童的影响
4, 气候变化对身心健康和教育的影响
5, 气候变化与个人责任
6, 气候变化的人文因素
7, 探索解决气候变化与食物安全的有机农业途径
8, 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 考虑气候变化挑战的社区发展计划
9, 气候变化与天气武器、地球工程等
10, 水危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新战略
11, 围绕气候变化的公众社会与联合国伙伴关系
12, 气候变化与信仰(Faith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13, 青年、教育与气候变化;
14, 原住民的传统知识
15, 气候变化与移民:当前的问题与今后的挑战
16, 面对气候变化的人权与良好实践
17, 气候变化与保护每一个生命
18,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平与外交的全球联合;
19, 精神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
20, 促进生物圈管理和生活方式个新的策略:保护环境和预防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的应对措施;
21, 气候危机:为生存而战
22, 气候变化危机:从大处着想,由小处做起
23, 和平文化-教育与艺术
24, 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庭和孩子可以为全球变化做什么?
25, 防止和克服冲突: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和平文化的作用
26,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遏制物种灭绝
27, 气候变化下人文和精神的改变
28, 气候的创伤与创伤的气候
29, 设计碳中性建筑中的奥林匹克精神与私营企业主的作用
30, 由控制臭氧层减薄物质排放的蒙特利尔协约看气候变化努力
31, 不同经济阶段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中国的努力(中国科协)
32, 其它两个展示项目
二 中国科协的午间研讨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能力
中国科协近年来在组织中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咨商事务上越来越活跃。继去年参加UNFCCC第12届缔约国大会并成功举办边会后,今年又成功申请了一个午间研讨会,就发展中国家因为处于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面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与相应举措进行开放式的研讨。这是亚洲国家唯一的一个午间研讨会,报告人包括中国国家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振林博士、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任国玉研究员、中国气象研究员叶谦教授和我本人。研讨会由原WHO中国大使(副总干事)李世俦研究员主持。
陈司长的报告介绍了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和中国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国家方案以及气象方面的专项工作计划,指出了中国也与世界一起经历着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环境和气象负面影响,今后也面临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干旱化的威胁,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为4%,低于GDP的增长率,主要是CO2排放,占90%左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单位DGP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逐年下降,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减缓气候变化上的不懈努力。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方案中已经明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而作出更大贡献:
1,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2, 恢复植被和植树造林促进生态系统碳汇;
3, 控制人口增长,以控制排放的总规模;
4, 加强立法和政策建设,发展控制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5, 促进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6, 促进气候变化的公众教育、科学普及和社会参与。
陈司长的报告强调,中国政府愿意本着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控制气候变化的努力,减缓和适应并举,加强减排的科学创新与技术革新,继续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进一步贡献。
叶谦教授的报告分析了世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的能力差异,提出了低的社会发展水平造成了穷国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强烈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些来自经济和技术的不足,能源利用的初级性和人群教育和文化程度的低下。对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上所能采取的政策、战略和技术途径应该是不同的,因此,在共同的责任下,发达国家需要帮助经济欠发展国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技术转移和使用。
任国玉研究员作了“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报告, 阐明了气候观测系统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资金、技术以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观测系统往往难以满足评价、预测和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的需要,指出了区域性观测系统建设和共享、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的合作,加强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织和网络对这些观测系统建设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于促进气候变化观测以及研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甚为重要,这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予以充分重视。任教授的报告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为着有效实施应对战略在气候变化观测系统建设上所作的努力,以及应用这些观测系统资料的应用在掌握中国气候变化动态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上的意义,以观测资料佐证了中国以及、正在经受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潘根兴教授作了“中国农业土壤的碳汇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的报告,首先分析了京都议定书3.4款约定的节能减排与增汇减排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考虑到贡献全球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O2, 因而碳汇的增加与促进可以起到增汇减排的有效作用。提出了土壤增汇是发展中国家当前较为可行的减排选择,以中国为例,土壤有机碳水平较低提供了较大的增汇减排空间,而依靠技术进步和最佳管理促进增汇不但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提高,而且在政策层面和经济层面较易实施,即土壤增汇实践上较易实施、经济上较为有效,生产上又可持续。用翔实的观测资料阐明了在气候政策和非气候政策激励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增汇效应,分析了这种效应对CO2减排的显著贡献。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加强有机质投入的技术转移、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有力地推动农田增汇。潘根兴教授的报告提出了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应该重视农田土壤的碳汇变化及其对减排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在体制、政策和经济层面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到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减排实践上,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壤的增汇潜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增汇的机理和高效的技术途径。这还需要国家进一步重视。这也构成了其代表的南京农大研究团队提出的农业(农田土壤)增汇减排的科技支撑计划的基础。
研讨会的报告后,国际非政府人士与中国代表进行了热烈而有建设性的讨论。这些交流讨论得主要问题包括:1,中国的CO2排放不断攀升,政府在增汇和弥补这种CO2排放上有无考虑根本性的解决办法(alternative solutions)?(墨西哥代表) 2,有机农业运动在欧洲及亚洲一些地方推广,目前看来它对减排也有明显的作用,中国的有机农业的发展如何?政府有无任何政策在鼓励和促进这种农业模式?(联合国DPI/NGO事务部当选主席J Huffines)3,小农场和农民在减排上也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的生态农场建设和中国农民的气候变化控制的认识和努力如何?(美国国际火炬俱乐部A D Sterling) 4,碳是气候变化中的魔鬼,土壤增汇虽然看来是有效的,但是能保证这种碳不再释放到大气?(联合国DPI/NGO事务部离任主席JKirby)5,你觉得农业增汇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推动农民在认识气候变化的危害下自觉实施减排的实践?(Seed media group的Mara Hvistendahl电台记者)。会后,新华通讯社驻联合国分社记者刘厉彬先生、美国纽约华裔美籍非政府人士王德玲女士、加拿大Global Compliance Research Project记者J Russow女士等采访了中国参会代表。
新华社联合国分社高度评价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出席这次大会并取得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中国正在从各种可能的途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产生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参加本次大会的若干体会与建议
参加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非政府大会,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的国际关注和国际努力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控制气候变化上备受全球各界注目。主要的心得如下: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气候、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地摆在全球社会面前,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位生活在地球的公民的责任。一种关于减缓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文化正在孕育和形成中。IPCC主席在气候变化:科学证据的圆桌会议的主报告中,用翔实的全球观测系统资料阐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with increasing certainty” 来科学表达这种趋势,不同的科学家从异常气候和天气事件、降水分配变化与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海平面升高与高水位地区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供应的压力、以及诱发的水、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区域和民族冲突等潜在的卫星等角度表达了全球变化对地球上不同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的担忧,对地球上生物生存技巧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担心。200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首次举行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可能影响的辩论会,关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介绍和IPCC的介绍出现在“《裁军,和平与安全》秋季刊上。非政府组织普遍认为,采取切实的措施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全球的责任,这种责任对于任何民族、国家、和团体都是义不容辞的,因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他们可以做出的贡献当然是有差别的;从参加这次大会的众多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的活跃参与,最后得以通过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非政府组织2007宣言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共同但可以有差别的责任。一种为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开始在不同行业、机构和人种中兴起,围绕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将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生活和国家合作和交流的活动中,控制气候变化的全球文化正在孕育之中,包括科学界、文化界、医疗和慈善救援街、环境保护界和农业、能源和农村与城镇居民的各种有利于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实践和战略与技术措施,有机农业、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关爱、儿童救助、原住民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家庭、企业、行业都要围绕减排于应对做出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的努力,这次会议上一个共同的认识: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只有三种选择: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suffering. 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我们可以减缓这种正在快速发生的变化,以减少对人类和地球的危害;如果我们不能在减缓变化上取得成功,那我们退而求其次,是努力做出适应的对策,以在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是有应对和避免更大危害的措施和途径;在前两者都没有做出应有的努力,减缓和适应都不能奏效时,我们只有遭受和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对人类和地球的任何冲击,人类甚至会处于气候变化的煎熬中。
2,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潜在危险应该是全球行动,因而让每个地球公民认知、实践,公众教育、科学普及和减缓社会文化的形成,媒体和教育、科普界应该而且必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外媒体的参与非常活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对其变化的报道已经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此次会议的多个圆桌会议和午间研讨会的主持人是媒体的著名记者、撰稿人,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著名记者还担任大会的主席。大会的Questions from the floor的提问者大多来自媒体。政府资助媒体,特别是非政府媒体在气候变化的报道上更活跃、更开放和更公正。不但是一些影响世界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在科学和生活栏目几乎每天又气候变化的议题。即使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媒体,也在凑气候变化的“热闹”,我们达到科罗拉多州首府Danver时,该州一个小城Boulder的周报(Boulder Weekly) 用2个版面刊登了“TheGlobal Warming Debate” 和“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co-art”。 中文星岛日报”9.11“刊还刊登了有关地球暖化的文章,非政府裁军时报(Disarmament Times) 2007年第30卷,第3期以重要议题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IPCC的工作。此次参会的媒体单位很多,尤其是一些非政府的和经济、文化的媒体,在会间非常活跃,加拿大一个机构的媒体Global Compliance Research Project的媒体记者, 扛着摄像机穿梭于会场,拉着一些发言有影响的代表采访,我国气象局陈司长就受到了多家媒体的热情采访。
另外,大学等教育机构在气候变化的非政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午间会的发起者和发言者多是大学的教授。大学是公众教育的源头、大学教授在气候变化德教育和科学普及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外的一些机构、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普工作也很有建设性,结合文学艺术、文化、网络和数码技术,编写、摄制短而精的科普作品,如美国Chicago一个非政府组织编印的"CoolGlobes"科普小册子,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其它如科学家于艺术家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话的ECo-Art,国外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普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时一种使减缓气候变化家喻户晓的有效方式。DPI和NGO执行委员会代际委员会发起了一个气候变化青年教育推广计划(Youth Education Outreach Initiatives)。 建议南京农业大学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控制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需要,率先在本科和继续教育方面作出调整,尽快为全球气候变化与减排控制的科普作出贡献。
3, 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和中国的作法备受全球各界关注: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也很快,根据预测将很快超过美国而成为头号排放大国,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我们都将没有优势。则必将会更增加我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上的压力。同时,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承担减排义务在控制气候变化上负起责任将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受人瞩目。本次联合国DPI/NGO会议期间众多国际媒体、非政府团体对中国活动及中国代表的重视和采访、在中国科协主办的午间研讨会的活跃参与和提问和交流,特别是针对中国气候变化问题及国家在减排上的举措和成效的讨论,充分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关注。不过,中国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和强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努力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控制舞台上的声音也与日俱增。本次会议上,陈振林司长作为亚洲国家唯一的代表在圆桌论坛上的主旨发言、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在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和中国科协作为主办方的亚洲唯一的非政府午间研讨会的成功举行都是中国声音的象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人士在全球气候变化事物的咨商活动中参与还刚起步,队伍还不够大,领域不够全面,代表不够广泛,声音还不够普遍和强烈,尚需进一步的强化和引导,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补充和巩固我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国际事务上的立场、观点和减排与控制成效的展现。
4, 农业和农村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减缓和适应上游巨大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事业的发展对于减排和控制的贡献的研究,将农业和农村发展也纳入气候变化控制机制。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农业的减排潜力在总的潜力中约占20%,这种潜力在亚洲的东南亚和东亚最为显著,而且主要途径是固碳增汇。引用了中国的研究成果,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接受农业的固碳增汇是生产、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嬴的技术途径。在我们举办的午间研讨会上,许多代表围绕中国农业与减排的关系进行了提问和热烈的交流,特别是有机农业、生态农场和农民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相关的实践。 中国人口仍有40%左右分布在农村,农业又是寓生产与生态于一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农业包括土壤在增汇减排上具有极大潜力,农民的参与与良好实践将为减排作出显著的贡献,建议将减排增汇纳入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轨道,通过现有的农业生产的非气候变化政策(如增产与粮食安全保障、区域农业开发、提升农田有机质、农业废弃物处置鱼利用、循环农业等)与气候变化政策(低碳农业补贴、农业和养殖业CDM)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农场体系、推动有机农业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传统农业、开发养殖业减排和农田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这方面我国还可能形成未来可以辐射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减排技术体系,形成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竞争力。建议在未来国家评估报告中和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途径中更多考虑农业方面的研究与资料的利用。尽快提出和实施一整套的农业减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