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与浙江科技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共同组织举办“生物质炭产学研商圆桌会议”

在第二届废弃物安全处理暨减污降碳国际学术交流会和第二届中挪生物质炭学术交流会期间,生物质炭产学研商圆桌会议在2024628日下午于杭州之江饭店举行。 参会代表共28人,包括中国21人,外国代表7人;代表国内企业11家,覆盖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炭设备生产企业(3家),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炭设备生产及自运行企业(5家),生物质炭应用及服务企业(3家)等;国际生物质炭项目运行及碳交易企业3家,及国内外生物质炭科技研究、发展及咨询单位4家。这基本构成了废弃物绿色处理/生物质炭行业的产学研商协同发展的协作网络。

本次产学研商圆桌会议在之江饭店的201会议室举行。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生态环境研究院院长单胜道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会议的东道主浙江科技大学对各位产学研商代表莅临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致谢,并简短地介绍了举行本次圆桌会议的意图,特别是研判中国生物质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交流和研讨生物质炭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探讨产学研商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方式。潘根兴教授介绍了出席本次圆桌会议的产学研商各界代表的来源情况,南京农业大学卞荣军副教授向各位代表赠发了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编译的《全球生物质炭市场报告 2023》。各位代表分别介绍了其所在单位在生物质炭发展上的努力进取和取得的成就,从自身发展的曲折经历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需要产学研商协同攻关的瓶颈问题。

我所访问教授、国际生物质炭科技与工程权威学者Stephen Joseph教授出席并与中国代表们活跃互动。我所朋友、澳大利亚BioCare 公司项目经理 Ruy Porsha Anaya de la Rose 和新加坡 Greenchar Climate Solutions (盛世绿炭公司)洪颖轩女士分别介绍了生物质炭碳信用及其认证交易潜力和市场发展情况,新西兰皇家林业研究所Jianming Xue介绍了污泥林地应用及污泥生物质炭的前景。国内外企业和专家的交流和碰撞对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共识,对未来发展获得了新的信息和营养。三个多小时的交流意犹未尽,代表们交流气氛活跃而热烈、话题广泛而深刻,增进了了解、深化了认识、坚定了发展的方向。本次圆桌会议达成或取得的基本认识包括:

1,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废弃物处理降污降碳需求空前高涨,废弃物生物质炭化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产业化进程日益提升、科技加持作用日益突出;

2, 生物质炭技术和生产向能源化服务和生态化应用的结合成为全球趋势,作为生物质能源副产物的生物质炭产品的功能化、多元化和价值化成为大规模应用的技术趋势;

3, 中国已经有多种技术和运行模式的系统来适应多种废弃物生物质炭化的规模化工业设备和生产系统,生产原料、生产条件、处理设备和生物质炭产品的标准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行业共性限制因素,需要条规管控和经济政策协调的解决方案;

4, 生物质炭生产系统推广和运行的主要瓶颈是尾气排放与当地环境标准的契合问题,废弃物处理与生物质炭生产的归属产业属性(应归属于何种产业属性,生物化工或生物质能源,疑惑能开辟“生物质(炭-碳)循环产业”这样的新归口?)往往是新项目批复立项实施的困境。

5, 尽管生物质炭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广为认识和传播,但产业管理上,生物质炭的土地利用(例如废水处理污泥生物质炭的农业土地利用)仍存在产业壁垒和政策瓶颈,需要发动产学研商政协同合作逐步消除大规模应用的障碍;

6, 生物质炭因巨大的固碳减排效应而产生的潜在碳信用已深入产业界核心价值,但国内农业碳交易尚未放开,生物质炭应用发生的碳信用还未能价值化和商品化,呼吁国家尽快推出生物质炭自主减排碳交易方法学、建立碳交易机制、发展土地应用和碳汇市场结合的协同模式,拉动生物质炭市场进一步提升和经济产出的进一步高效。

本次圆桌会议上,代表们强烈认识到,以固碳减排为主要驱动力的生物质炭产业在国际上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设备技术、生物质炭功能化技术和产品以及土地应用和健康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进军国际市场。从事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炭生产和服务的私营民企,已经进入第二代接班和掌舵的时代,迫切需要加强行业基础科技、行业与国内外发展需求的对接和服务、产业的低碳运行和碳资源商业化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建立较为稳定的国内外交流机制,建立和稳定产业/产学研商各方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并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听取科技界和产业界对政府政策和管控的改进需求,通过严密和合理的管控和干预推动和规范行业可持续发展。

原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和中国石化行业协会生物质专业委员会李文军秘书长,在本次国际会议期间都肯定了中国生物质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碳中和战略的贡献,分别表示从行业管理和碳减排贡献方面努力推进生物质炭产业的协同合作,特别是推动在国际碳减排(CDR)平台上的参与。浙江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将努力帮助构建以本次圆桌会议为基础的生物质炭产学研商网络平台建设,并通过国际组织(例如国际生态环境科学联盟SCOPE)和计划(例如中挪生物质炭合作计划)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络成员走向国际,提高中国生物质炭产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通过中国石化行业协会生物质专业委员会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帮助产业不断走向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后续将围绕污泥生物质炭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乡村复合生物质废弃物炭化及其运行模式、农业和环境生物质炭的质量标准和运行规范,生物质气化能源化副产品生物质炭的功能化和价值化开发等问题组织网络平台的交流和研讨,并促使认知成果得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参考。

横排左起,单胜道教授,潘根兴教授(空位拍照者),Stephen JosephJon Samseth。左排左起,吕后明(浙江金锅)、林裕恒(新加坡盛世绿炭)、陈向阳(浙江八卦田炭农)、姜晓刚(浙江八卦田商业管理公司)、王曦涛(滁州昌信生物质能源)、Ruy Porsha Anaya de la Rose(澳大利亚BioCare)、卞荣军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右排后起,唐建军(浙江同奥)、张恺Kai Zhang(加拿大汇通林产)、李文健(浙江金华生物质产业科技研究院)、徐惠康(上海Pyrolysis)、丁松(泰兴瑞沣)、洪颖轩(新加坡盛世绿炭)、哈云(滁州昌信)和Jianming Xue(新西兰林业)。南京勤丰李茹女士,江苏碧诺蒋子厚先生,高邮林源科技盛卫东先生,宋欣女士等与会但因故离席。浙江科技大学张进教授和张立挺、陈翰博、李莹、张敏和刘成等老师先后与会。

供稿:潘根兴                                                                                   

20240703


| 发布时间:2024-07-04    查看次数: